潘勛卓在訪校的時候與鄉村項目學校的孩子合影。由美麗中國提供
  對於北京這個越來越國際化的都市,在公益圈中活躍著一批洋面孔,他們用西方式的思維,開放的視野,腳踏實地的行動,深深影響著這片土地,讓慈善之花常開常新。新京報特選取其中的三位,呈現出他們善行的片段。
  人物簡介
  潘勛卓 28歲,本名安德烈·帕西內蒂(Andrea Pasinetti),美籍意大利人,普林斯頓大學威爾遜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的高材生。他原本可以和優秀校友們一樣,從政或者進入咨詢公司、投行。機緣巧合,潘勛卓與中國結緣,與中國偏遠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結緣,他選擇從名校肄業,創辦了美麗中國,尋找中美優秀大學畢業生去鄉村支教。
  沒來中國前,高材生潘勛卓正在上大三,家境殷實,高大英俊,前途無量。
  一次游歷的改變
  而2007年11月的一次鄉村之行,讓他決定留在中國。
  雲南臨滄雙江縣的一所山區小學,招不來好老師,孩子輟學的很多。小學的俸校長帶著潘勛卓挨家挨戶勸說,鼓勵家長讓孩子留在學校。俸校長說,自己正在做的事就像是愚公移山一樣艱難。
  潘勛卓學到了來中國後的第一個成語“愚公移山”。
  回到北京,他思考了幾天。潘勛卓希望建立一支“愚公”隊伍,招募一批優秀的、有理想的大學畢業生去幫助這些孩子。
  潘勛卓記得外祖父常說的一句話:“我們是很幸運的,要註意回饋社會。”這在潘勛卓心裡埋下種子。
  兒時,外祖父喜歡跟他講自己的故事:走很遠的路給家裡掙錢、寒冷的冬天屋子裡沒有暖氣、沒上過高中……那時的外祖父,就像潘勛卓現在幫助的孩子們,在苦難中長大,卻創業成功。
  在外祖父那裡,他知道了做企業也要保護環境。外祖父還會支持企業周圍與環境相關的建設,捐錢建學校。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,捐出一大筆錢給照顧他的醫院,希望幫醫院更換設備。直到他去世後,一家人才知道。
  這位給潘勛卓一生帶來最大影響的老人,此後成為潘勛卓創辦美麗中國的最大支持者。
  父母從不解到驕傲
  雲南歸來,潘勛卓打了兩個電話,一個給學校,說他不回去了。
  第二個打給父母,說想為這些孩子做一些事情。
  父母最初無法理解,但還是尊重了兒子的決定。
  在走訪中國上百所農村中小學,瞭解了中國農村教育不平衡狀況後,2008年,潘勛卓捐出了外祖父為他大四準備的學費和生活費5萬美金,創辦了非營利組織美麗中國。
  一直有人告訴潘勛卓,招大學畢業生去農村支教兩年會很難,因為中國的年輕人太現實。
  在中山大學的第一次宣講會,只有10幾個學生來聽講。第一排那三位面善的同學,用鼓勵的目光聽完了他的宣講,並報名成為美麗中國第一任支教老師,其中兩人至今還在。
  潘勛卓每年都要做很多場宣講會。今年,已有5000多名大學生提出報名申請。
  如今,潘勛卓會常給父母發送項目照片、每一期的報告。很少誇兒子的潘媽媽在一次和朋友吃飯時,突然提到,比爾·蓋茨輟學是為了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利益,而兒子的輟學是為給社會產生巨大的利益。
  現在,他們為兒子驕傲。
  外祖父的櫻桃林
  兩年前,機構經費緊張、合作伙伴交流不順……很多事情都落到他的頭上。
  他想到了外祖父留下的那片櫻桃林。
  五六歲時,外祖父曾帶他去了一片在意大利鄉村買下的櫻桃林,櫻桃樹和他差不多高。外祖父說,“櫻桃林會慢慢變得值錢,等你長大了,覺得它可以發揮出價值時,就好好利用它。”外祖父留給他的遺產,此時派上用場。
  “外祖父像是很早就知道了我會有這麼一天,為我做好了安排。”這筆錢幫助美麗中國走到了下一階段。
  潘勛卓不否認自己是富二代,因為有外祖父給他的遺產作為保障,他可以不拿一分錢為美麗中國付出,給它捐錢。
  美麗中國已長大。今年,美麗中國註冊成了北京的基金會,名為立德未來教育基金會,並有了更多發展計劃。
  截至2013年秋天,美麗中國已有超過300人的項目老師隊伍,以及150名中美傑出青年組成的往屆項目老師隊伍,總計影響超過7萬名學生。
  A特14-A特15版採寫/新京報記者 王卡拉
  A特14-A特15版攝影/(除署名外)新京報記者 吳江  (原標題:帶“美麗中國”下鄉支教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sndiqagwnzx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