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12月23日社論 原題:改變現狀須先正視歷史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自第二度執政以來,表現遠比第一任時積極進取,無論是振興國家的經濟活力或強化日本的外交作為,都讓各界耳目一新。號稱“安倍經濟學”、旨在活絡經濟的“三支箭”措施,日本國內外輿論都樂觀其成。畢竟作為世界第三大、亞洲第二大經濟體,日本的穩健複蘇將對區域乃至全球經濟發揮正面影響。讓人比較擔心的,則是安倍在外交政策上的主張,其保守的歷史觀和濃厚的民族主義思維,尤其讓深受軍國主義暴行傷害的各國人民,無法不感到疑慮不安。
  安倍政府今年以來的一連串外交動作,均延續了執政自民黨最終要讓日本成為“正常國家”的政治目地。安倍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演講時說:“我將讓日本成為和平與穩定的力量”,並提出了“積極和平主義”的外交概念。12月初,安倍內閣成立了國家安全委員會,並通過了民間所激烈反對的《特別機密保護法》,強化國家對信息的管控。12月17日,安倍內閣又通過了以中國為假象威脅的《新防衛大綱》、《中期防衛力量計劃》以及《國家安全保障戰略》三項重要文件,基本完成了發展為軍事強國的戰略框架。12月20日,防衛部長小野寺五典宣佈,將提高2014年國防預算2.2%,創下18年來最大增幅。
  東北亞地區形勢的緊張,無疑為安倍的這些舉措提供了正當理由。東京最大的國防擔憂,莫過於存在主權爭端且同樣動作不斷的中國。北京持續用海空巡邏執法的手段,並宣佈東海防空識別區,更讓日本國內的和平力量難以凝聚民意,反對安倍的擴軍計劃。
  本來,提高軍事準備以應對緊張的外部安全威脅,是任何政府應有的權責,日本也不例外。問題在於,日本官方,尤其是擁有長期執政經驗的自民黨,對二戰歷史的慘痛教訓,卻堅持與國際社會不一樣的立場。無論是視侵略亞洲為殖民地解放戰爭;一再否定從軍慰安婦的事實;對奉日本天皇名義在亞洲姦淫燒殺的“反省”,因歷任首相及部長不時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,而顯得毫無誠意;在歷史教科書中粉飾日本的戰爭暴行;不承認其無條件投降的“終戰說”,都讓亞洲鄰國,甚至是同樣受害的美國難以接受。
  以1947年《和平憲法》為核心的日本現狀,有其厚重的歷史大背景。任何現狀當然都不可能一成不變,可是如何改變,就非常關鍵了。用美日安保條約捆綁《和平憲法》,維繫東北亞超過半世紀和平穩定的戰後秩序,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反軍國主義力量於二戰後構建的地緣政治格局。任何改變,尤其是由日本發動的改變,必鬚根基於對這段歷史的正確理解上面。中日韓三國至今的外交糾結,在錶面的主權爭議底下,涌動的不也正是因為日本拒絕正視歷史的暗流。
  英美主要媒體在今年接連批評安倍對二戰歷史的修正主義觀點,進一步印證了上述觀察。美國國會5月公佈的一份報告也表示,安倍否定日本侵略的史觀,將損害美國的國家利益。中國的持續崛起,無疑是改變東北亞現狀的主要驅動力,日本在某種程度上的反應措施,相信能得到部分區域國家的理解與同情。但是,要真正實現成為“正常國家”的目的,日本就不能繼續被扭曲的歷史觀所束縛。從反面看,接受歷史真相,反得以緩解日本必須整軍備武的迫切性。“安倍經濟學”而非“積極的和平主義”,才是日本民眾的寄望所在。  (原標題:聯合早報:日本要改變現狀須先正視歷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sndiqagwnzx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